《最后一课》教学案例滴道学校王显欣【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品析重点句子。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从小说中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反复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环境与情节,分析小弗郎士的变化。一、新课导入在法国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个光辉的名字──贞德。人们以十分敬仰的口气称她为“奥尔良英雄”。1337年,在欧洲历史上爆发了一场历时最长的“百年战争”,战争的双方是法国和英国。1528年,英军占领了巴黎之后,倾注全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门户奥尔良城,形势十分危急。当时,年仅十七、八岁的贞德,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向王子请求参军。之后,她受命担任解救奥尔良城的军事指挥,女扮男装、身披盔甲,率领6000多人,向英军发起进攻,并成功击败英军,解除了城围,扭转了战局。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奥尔良英雄”。为了纪念她,法国圣母大教堂广场一侧,至今还屹立着一座圣女跃马横刀的雕像。的确,在民族危难的时刻,很多原本普通的人都成为爱国者,今天,我们来学习19世纪法国人民在另一场战争中的爱国故事。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伦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然后以“这是一节 课”为句式,说说对这篇文章的感受。此环节是为了通过教师的朗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消除朗读长篇文章的抵触心理,也可以让他们感受体会文章表现的爱国情感。至于是一节怎样的课,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三、阅读课文,分析研究1、介绍文章体裁,进行学法梳理: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和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往往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然后做细致的人物分析。2、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3、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我”的见闻和感受。4、小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