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鲁迅鲁迅( 1881—1936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小说集《呐喊》。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屋》课文《社戏》课文《社戏》课文《故乡》课文《故乡》教学目标 • 1 、 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 2 、 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 3 、 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 4 、 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 1918 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 1905 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 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同。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等。这是得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封建科举制度 踱( duó ) 亨( hēng ) 舀( yǎo ) 砚( yàn ) 拭 ( shì ) 附 和 ( hè ) 蘸(zhàn)阔绰( chuò )羼( chàn )间( jiàn )或注音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话 ① 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 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 孔乙己的结局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