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成技校该向何处去中国路在何方——读《中国向何处去》有感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20XX年,在全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中,我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成为拉动世界复苏的重要力量。“中国崛起”、“中国世纪”、“亚洲世纪”和“中国威胁”等论题被国内外广泛讨论。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力量的上升心情不同,态度各异。如何评价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发展经验以及面临的挑战,我国现代化建设又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又一次站在新的路口。“中国向何处去”也成为整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思考的问题,当热也是本书所讨论的中心议题,作者在这里给出了他的回答。关键词:改革发展一、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这是一个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问题,也是一个我们似乎总也找不到准确答案的问题。在革命的历史大幕落下之后,当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回归到自己的单位、家庭和各种社会生活当中时,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心中都希望自己有一个更加平安、富裕、体面的未来,这也是过去的革命先辈和思想先贤们的理想。但愿景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让我们进行更深意义的思索。中国向何处去,一个近代中国背负几百年的“老”问题,在今天开放的思想环境下,似乎比以往显现出更加让人焦灼的思考。新中国成立前的200年,现代化之于中国,有梦却无路。新中国成立后的100年,现代化之于中国,有路却难于抉择。当世界以慨叹的目光,打量这个追赶者60余年砥砺奋发的身影,“1949—2049”这一中国现代化的时间表,也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后半程”。靠什么保证现代化的持续性。靠什么续写“前半程”的辉煌与光荣。在这攸关未来的路口,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必须做出抉择。面对民族的忧虑、国家的困惑,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先生以一个学者的社会责任、经济学家的专业素养提笔报国,铸就《中国向第1页共6页何处去》这么一部鸿篇巨著。周天勇先生的《中国向何处去》这本书主要是研究并论述发展的中国道路。周天勇先生认为改革开放的30年来,中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也存在着自身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度转变。作者强调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十字路口”这一关键时期,如不及时进行调整,极有可能步拉美国家的后尘,跌入发展的“中国陷阱”之中。书中运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对中国目前发展道路的风险和发展的“中国陷阱”进行了深入论述。首先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功的经验:政治上的集中体制,持续推进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所有制结构改革,坚定的出口导向战略和对外开放政策。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作者客观分析了发展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即城市化严重滞后、土地供给体制不顺畅及其导致的住宅价格过高、小企业和服务业发展不足、党政事业供养规模过大、行政干预过多以及税费负担太重等。这些问题相互影响,进而引发就业问题无法随着经济增长得到妥善解决、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严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经济和社会问题。在多角度比较拉美、印度、东亚和中国的发展模式后,作者指出在中国发展的“十字路口”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为此要完成五大任务:推进城镇化;鼓励创业和发展小企业、服务业;开征财产税;管住和改革政府;提供较为均等的公共服务、建设水平逐步提高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这本书是周天勇先生在他过去众多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过现代化模式和发展道路的系统深入思考和提炼,秉承了作者一贯的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对重大问题的把握能力,是作者又一精心之作,更是对中国发展成功之道及其未来发展之路作出系统研究和回答的难得之作。在我读来,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在对比中探寻中国现代化最佳路径是本书的首要特点。作者在“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与未来发展的任务”一章中纵向对比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程,阐述了每个30年发展的得与失以及矛盾所在、症结所在,指明第2页共6页了哪些矛盾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矛盾问题没解决,新的矛盾问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