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何伟亚事件”和“亚伯拉罕案件”VIP免费

“何伟亚事件”和“亚伯拉罕案件”_第1页
1/6
“何伟亚事件”和“亚伯拉罕案件”_第2页
2/6
“何伟亚事件”和“亚伯拉罕案件”_第3页
3/6
李伯重:“何伟亚事件”和“亚伯拉罕案件”——从“人口史风波”谈学术规范、学术纪律与学术批评 李伯重 今年第一期《历史研究》刊载了葛剑雄、曹树基的长篇书评《是 学术创新,还是低水平的资料编纂?》,对杨子慧主编的《中国历代 人口统计资料研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学界引起了颇大震撼。这 种批评是否必要?是否公平?是否“过激”?学界人士议论纷纷,至 今尚未达成共识。 学术的国际化,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若把上述争论放到国际学 坛中去看,会看到什么问题?本文讲述了发生于美国史坛的两件学术 公案,并与《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引起的风波作了对照。结 论很清楚:葛、曹书评之所以激起风波,主要是因为我国学坛严重失 序,既无学术规范,又无学术纪律。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做到有 “法”可依,做到执“法”必严。而具体的手段就是开展认真严肃的 学术批评。鉴于目前我国史坛学风积弊已深,积极开展学术批评,是 端正史坛学风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国内学术著作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已是不争的事实。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如今的学坛严重失序,在这种情况 下,出现“主要由非专业人员编辑并由非专业人员鉴定通过”的“低 水平的、错误百出的资料编纂”,被当作“填补了我国历史人口学研 究空白”的“国内关于上古至现代的第一本历史人口学专著”,向海 内外学界隆重推出的现象,当然也就不足为奇了。国人对于学坛的种 种怪现象,已是见惯不怪。但是长此以往,根据经济学中“劣币驱逐 良币”的原则,学坛将日愈为“劣品”所占据,而“精品”的生存空 间也随之日愈缩减,直至完全丧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 一些例子,看一看别人的情况,无疑有助于我们发现和解决自己的问 题。 一、中、美史坛三公案 当前我国学坛风气不正,已引起各方面人士的关注。这些不正之 风中最为显著者,就是在学术成果评估和学术批评中“只说好话,不 说缺点和不足,甚至互相吹捧”(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王忍之语,引自 《中华读书报》1998 年 3 月 25 日祝晓风、张洁宇文)。在一派互相吹捧 的甜言蜜语的催眠之下,史坛似乎有些昏昏欲睡了。 今年第一期《历史研究》刊载了葛剑雄、曹树基的长篇书评《是 学术创新,还是低水平的资料编纂?》,对杨子慧主编的《中国历代 人口统计资料研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3 月 25 日的《中华读书报》又 刊出该报记者祝晓风、张洁宇撰写的长篇报道《一篇...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何伟亚事件”和“亚伯拉罕案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