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7.7现实背景——可喜的一面1 、我国的“双基”教学取得世人瞻目的成绩 .3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4 、力图将现代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之中。5 、教学改革的实践推进了教学研究的开展 ,相当多的数学教师不仅是教学行为的执行者 ,也是教学行为的研究者 .令人担扰的一些现象 教师与学生仍然十分辛苦,所取得的成绩与所付出的辛劳不成正比。 课堂教学 : 出现有其形,无其神的现象——表面热热闹闹,实质效率不高 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增大 , 难以把握教学的”量”与”度” 高难度、大题量的操作性、重复性训练 “ 习题演练”与”理解感悟”难以协调——感叹:学生怎么学得这么死!——正六边形面积不会求的启示 认知与情感两者畸形发展——过早地消耗成长成本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已成当务之急!!!有效教学的含义 基本观点:教学是否有效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在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获得了多少。 有效教学的两维标准从过程来看——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不仅是行为参与,还应有积极的认知参与与情感参与从结果来看——单位时间内的综合效果不仅体现于知识的“吸收”、技能的“熟练”上,还要体现于学生的意识、理解与能力的发展上。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 一、关于课堂教学目标 二、关于问题情境 三、关于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四、关于技能训练 五、关于教师的观念与知识结构一、关于教学目标 理想的目标课程标准所制定的目标,包括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 现实的目标教师所理解的、根据现实情况所确定的教学目标 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学环境 达成的目标学生学习之后取得的实际效果 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实施、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情感因素 要求:缩短理想目标与达成目标的差距 关键:现实目标是否科学、合理、准确制定一节课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与教材——教学目标科学( 1 )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即学习行为结果的表述;( 2 )过程性目标:主要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即体验、感受的表述;通过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实现过程性目标。 学生的水平——教学目标合理、准确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的层次要求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学习要求。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层次要求设计教学目标的注意事项 全面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