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在熟悉的生活中 ----- 《求平均数》教学案例与反思背景 求平均数的问题是一种统计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知道平均数与平均分是不同的概念,因为平均分得出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却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应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放在突出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应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意义,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案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能谈谈我们学校大课间的“跳跳球”活动吗? 生:我觉得刚开始玩跳跳球时有点难平衡,特别紧张; 生:我觉得可以 和 老师一起玩跳跳球特来劲,还可以 和 老师比赛。 生:跳跳球可以一个人跳,也可以几个人手拉手围圈跳,很有趣。 …… 师:看来大家都很喜欢玩跳跳球,那我们现在来组织一次比赛,有兴趣吗?、 生:有。 师:咱们班分男女两队,每队商量一下起个名。 男生:男队叫必胜队。 女生:女队叫乐乐队。 师:怎么比呢? 生:按规定时间每人跳一遍,再把总数求出来,看哪个队的总数多为胜。 生:不行,太慢了。 生:是啊,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跳,一节课的时间肯定不够。 生:各队选一名最有实力的进行比赛。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 、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师:好,比赛开始。 比赛结果:必胜队 10 秒跳 20 下,乐乐队 10 秒跳 22 下。 师:这次比赛乐乐队胜。 男生:不行,不行,刚才我们队发挥的不好,况且一个人代表不了全部男生的水平再派几个人。 第二轮比赛结果: 必胜队 19 下、 21 下、 23 下、 25 下共 88 下 乐乐队 18 下、 19 下、 24 下、 23 下共 84 下 男生:我们胜利了!看到女生不高兴。 师: 张 老师加入乐乐队。( 26 下) 女生:我们 110 下,我们赢了。 男生:这样不行,我们才 4 个人比赛,而你们是 5 个人,总数肯定你们多啦。 师: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总数来比较,这可怎么办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好办法“求平均数”,比赛就公平了。 2 、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 :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 ? 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 ? 生 : 8 ÷ 4=22( 下 ) 110 ÷ 5=22( 下 ), 也就是用跳的总下数÷参加跳的人数 = 平均每人跳的下数。 师:看来两个队今天在课上是法定输赢的了,那只能在大课间活动时再比赛了。 3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 22 下”是谁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