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智慧玲特别说明:该节课是在“热”这一单元前三节内容未进行教学的前提下进行设计的。一、设计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逐步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探究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针对某些教学问题进行探索,在探索中相互交流与质疑,从而了解彼此的想法,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知识。根据以上理念,本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形式,并以螺旋式上升的问题为载体,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直观仪器等教学材料,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了解,再进行深入地探讨与交流,最终达到意义上的建构。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 STS 的教育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实践背景下学习科学知识,并在尝试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了解科学核心概念。二、教材分析《空气的热胀冷缩》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当中第四节课的内容。由于这节课是在学生未学完前三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对于内容中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作比较这一环节作删除处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由于空气是肉眼是看不见的,因此如何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观察方法设计的难点。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2.热膨胀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1.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2.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五、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探究研讨法,辅以多媒体展示与合作交流。六、课时安排一个课时七、课前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两个气球,四个烧杯,两个锥形瓶;热水、冷水、常温水。教师准备:一个熟鸡蛋,一个广口瓶,一个水槽;热水。八、教学过程【魔术导入】同学们,首先,谢老师要给大家变一个魔术。 【学生观察】……(首先将熟鸡蛋放在广口瓶口,塞一下,证明鸡蛋是进不去瓶子里的。然后往广口瓶里倒点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