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阅读的实效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也曾说,语文学得好的人,大部分得益于课外。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谓对话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以达成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的过程。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相对薄弱的一环,承受着“占时长、效率低、评者多”的批评,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很多老师都试图在阅读教学中应用探究式学习。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困惑及误区。对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仍有一段距离。对此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深思,发现阅读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联结,是主体的言语结构对言语对象的加工过程,阅读是由言语到语境。在此,我就自己的见解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首先我们的阅读存在着这样两种问题: 一种情况是,阅读课缺少语文的本质特点。有的课花样很多,表面上很生动,课件做得很详尽,引用课外资源很多,但远离了文本,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和内容并没有理解;有的课仍然在内容上反复提问,美其名曰提高人文性,但是在语言上学生收获甚少;有的课很重视朗读,但是读得没有层次,除了对内容的理解外,对语言理解、对读书方法的获得以及思维的训练微乎其微;有的课只有读,很少有听、说、写的训练,等等。这些都需要从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上认真学习落实。 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干扰,语文教学陷入为考试而教学的怪圈之中。如学生到了四、五年级读书不会概括要点,不会记笔记,为什么?因为老师把要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去抄写、去背,已成为常用的方法了,所以学生不会读书;又如考试前先让学生在优秀作文选上选几篇范文,去背诵,以应付考试,而学生到毕业时仍不会作文,没有正确的阅读,何谈作文呢?那么怎样打破这两种误区,做到阅读具有实效性呢?一,阅读课要增多学生读书的时间。众所周知,朗读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课堂上我用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替代繁琐的分析提问,让儿童在“口诵心惟”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课堂上尽可能多留时间让学生参与阅读,学生自己反复地朗读领悟,就能够将课文读通读懂,进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