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回顾并重温这六大目标,在扎扎实实实施新课程的地区和学校,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与五年前、十年前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相比较,新课程给学校、给课堂、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课堂气氛更加民主,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尊重,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经验,获得知识不再成为学习的唯一目标,学校和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回顾并重温这六大目标,我们的心情依然沉重——面对具体的课程标准、面对各版本教材、面对一节节课、面对一天天的作业、面对一份份的试卷,人们最为关注的仍然是知识掌握的多与少、技能训练的快与慢,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然处于边缘状态。 1、学校开设的课程,教师、学生看重的依然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实际上仍然面临着生存的威胁,询问一下周围任何一位小学和初中高年级的学生,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学习上,用在做语、数、外等练习上,不是吗? 2、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有所遏制,但是教师们追求高、深、难的情结依然十分普遍,安心于遵循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并达到基本要求的教师仍然是少数,他们中有的甚至会冠以“不负责任”的称谓,压力不可谓不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