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提出(一)课题提出的现状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多方面的习惯,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工作习惯、交往习惯等等。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可是,目前的现状令人担忧,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多地把目光集中在分数上。有些孩子,他们虽然聪明,但往往习惯很差,课堂纪律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听讲效果欠佳,因此成绩也就不如人意。“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小学是义务教育的最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也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故此,在小学教学中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儿童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是势在必行的。(二)课题提出的依据1.理论依据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某些行为方式和心理特点。从学习心理状况来看,主要包括学生一贯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情感、注意力的指向、持久及集中程度等。小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是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本课题通过研究学生上课时的行为心理,通过对学生上课时学习的各个环节存在的不良习惯的调查分析,找出问题,运用教育理论,通过反复的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矫正,以达到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研究总结出培养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2.现实依据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学习习惯在小学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也很难有多大的改进,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我校教学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需要。传统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往往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常常是老师在教学中,规定学生该怎么做,必须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