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 年在苏联流传着一种说法。有人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第 21 课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赫鲁晓夫 尼基塔 · 谢尔盖耶维奇 · 赫鲁晓夫 (1894—1971) ,原苏联领导人。 1953—1964 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 ; 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 , 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 , 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 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 , 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赫鲁晓夫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强调集体领导原则;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莫斯科红场斯大林的巨幅雕像被推倒 材料 1 、 1913 ~ 1950 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 12倍,农业只提高 40 %, 1953 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 1913 年,牲畜存栏数与 1913 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 1913 年增加了 20 %。 材料 2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 19261926 年到战前的年到战前的19401940 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 21.9%21.9% ,轻工业只有,轻工业只有14.1%14.1% ,农业则为,农业则为 1.5%1.5% 。。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一一 .. 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1953——19644 ) ) 背景:背景:(( 11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尤其是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其是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来越明显。(( 22 )) 19531953 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 (3)1956(3)1956 年苏共“二十大”后对斯大林年苏共“二十大”后对斯大林全盘否定全盘否定 农业:①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