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阅读时间从哪里来?不同的教师有不一样的课堂生态。 一位知识丰富的教师,课上得生动有味,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推崇,他的一举一动都能不知不觉地感染和引领学生。而没有积累、仅靠书本满堂灌的教师,课堂机械僵硬、索然无味,其执教经历在学生的心中可能留不下太多痕迹,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 表面上,这是教师之间执教水平的差距,背后却是积淀的差异、阅读的差距。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说,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于韧性、在于坚持。而坚持,不仅指上好每一堂课,还包括坚持阅读。 “一直以来,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忙于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生。回到家里,要忙家务,要教育孩子,要照顾老人,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往往令人身心疲惫,哪还有精力和时间去读书呢?”一位教师在博客里曾经这样抱怨。 现实生活中,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天上课三四小时,加上备课和改作业,每天还得至少有两个小时被课外工作占用,的确没有大段的空闲时间。那么,教师是否真的难以找到读书时间?教师的阅读时间从哪里来? 教师阅读离不开内在动机 在讲述自己的阅读经历时,青岛市蓼兰小学教师葛冬梅说:“看着日子匆匆过去,一咬牙,把书放在床头,规定自己每晚入睡前看 10 分钟。果然,一个月下来,书就读了一大部分了。所以说,时间是挤出来的。现在的年轻教师总有许多娱乐活动,下班比上班还忙,或约三五知己出去玩,或在网上遨游四方,感觉人生惬意无比,却忽略了看书提升自我的重要。” 某种程度上,葛老师的话道出了教师不读书的玄机。事实上,真正的名师无不是忙里偷闲地阅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王栋生,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看时事新闻,读喜欢的书,“如果不读一些书,我不知道早晨起来该干什么,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 说到底,读书不是通过外力强加的,而是需要有强烈的内在动机。 在心理学上,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有需要,才会产生相应的动机,才有相应的行动。教师一旦有了阅读的欲望,就会自然而然地放弃与阅读无关的事情,心无旁骛、想法设法地寻找书籍,充实自己,从学科书籍到人文书籍再到教育哲学经典,一步步对课题、对教育和生活加深理解,进而养成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中写道:“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