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一、 案例背景.1.教材分析 《有余数除法》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教材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内容板块,本堂课的内容既有余数的产生也有余数比除数小等概念性知识。如何构建完整的余数概念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 1 是对有余数的除法进行教学。教材通过一个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 例 2 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余数比除数小,为除法的竖式计算教学打下基础。这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2.学生分析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3.教学目标通过实际摆放学具,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4 课前准备提前一天我让学生预习了一下,并交代学生带齐有关的教学用具和小棒等道具,对全班 70 位同学分为 8 个小组,安排了组长、记录员、监督员、操作员等等。5、教学思路我在教学前曾经听了一位教师执教这一课,对该教师在整堂课中借助小棒搭正方形学习有余数除法,顿觉眼睛一亮。但该课试图将所有内容整合在一节课中,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致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因此教学中我充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