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诃子在中-浏览网、订杂志、杂志订阅、网上订杂志、电子杂志VIP免费

诃子在中-浏览网、订杂志、杂志订阅、网上订杂志、电子杂志_第1页
1/4
诃子在中-浏览网、订杂志、杂志订阅、网上订杂志、电子杂志_第2页
2/4
诃子在中-浏览网、订杂志、杂志订阅、网上订杂志、电子杂志_第3页
3/4
诃子在中、蒙、藏医中的应用及比较诃子为常用中药之一,收载于《中国药典》[1],1977 年卫生部进口药材暂行标准规定。诃子又名随风子,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 Term inalia Chebula- Retz 或绒毛诃子 Term inalia Chebula Retz Var-tomentella Kure 的干燥成熟果实。本品长圆形或卵圆形,长2~4cm,直径 2~2.5cm。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略具光泽,有 5~6 条纵棱线及不规则的皱纹,基部有圆形果梗痕。质坚实。果肉厚 0.2~0.4cm,黄棕色或黄褐色。果核长 1.5~2.5cm,直径 1~1.5cm,浅黄色,粗糙,坚硬。无臭,味酸涩后甜。秋冬两季果实成熟时采收。诃子原产印度、缅甸等地,后来发现我国云南、西藏、广东、广西等地均有分布,而且产量可观。此药为中药中的外来药, 即《金匮要略》中记载的诃黎勒, 又有音译“诃黎”、“诃梨勒”等。此药蒙、藏药名“阿如拉”, 来源于古印度语,“阿”是印文韵母之首,表示诃子在药物分类中的排列位置,“如”为集的意思, 说明诃子具有多种药理功效,“拉”是“Run”的音译,“Run”本来是犀角的简称,这里比喻诃子与犀角一样珍贵。1. 诃子的历史沿革1.1 诃子在唐代以前的本草记载及考证 诃黎勒之名早见于东汉末年《金匮要略》中方剂“诃黎勒散”, 而有关原植物和药材的记载始见于晋代嵇含所撰《南方草木状》:“诃黎勒,树似木梡,子形如橄榄,六路,皮肉相著,可作饮,变白髭髻令黑,出九真。[2]” 1.2 诃子在唐、宋代的本草记载及考证诃子在中医药中应用以唐代为盛, 这与唐代的对外交流频繁及对西域拓展有关, 尤与当时印度佛教大规模传入有密切关系。佛典中收载的包括诃黎勒在内的20 多种缘于印度、东南亚和西域等地的外来药是伴随佛经传入我国[3]。《新修本草》著录诃黎勒:“味苦、温、无毒。主冷气,心腹胀满,下宿物。生交爱州” (交州、爱州唐时乃安南都护府,今在越南境内。)唐本草“新附”称“树似木梡, 花白。子形如栀子、青黄色、皮肉相着,水磨或散服之[4]”。唐僧义净于公元 671—695 年间曾往印度,他在《南海寄归内经法传》中,比较了中印两国药物,提到“西(指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地区)则多诃黎勒。”唐·刘禹锡提到“波斯舶上者,六路、黑色、肉厚者良[5]”,指出诃子进口商品从海上流入,且质量佳。唐末宋初的《雷公炮炙论》中载:“凡使勿用毗梨勒、罨梨勒、榔精勒、杂路勒。若诃黎,文只有六路,或多或少,并是杂路勒。毗梨勒,个个毗;杂路勒皆圆露文;...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诃子在中-浏览网、订杂志、杂志订阅、网上订杂志、电子杂志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