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外资对中国金融资产的廉价购买----中国金融版图告急!新华通讯社高级记者 丛亚平2005 年 10 月 26 日 (原载袁剑先生主编的《董事会》杂志 2005 第 11 期)(原编者按:全球化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力量,但一个民族国家如何应对则大有讲究。对于处于最高端的金融服务业而言,则尤其如此。刊发此文,并不意味着我们同意此文的全部观点,但我们认为,此文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提出了一个恰当的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不仅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调配经济命脉的供血系统,金融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然而经济专家反映,近些年来,我国在金融系统对外开放上由于策略失当,出现大量廉价贱卖金融企业、仓促合资的现象。按照现在这样大跃进式地在金融股权出售进度,不出五至十年,我国金融企业的股权将有一半以上被外资获得,这样的结局所隐伏的严重后果将是灾难性的。)金融大甩卖提要:汇丰银行一位高管仰望浦东的交银大厦说道:"交银大厦不久将要更名为汇丰银行大厦。近来,外资争夺中国金融企业股权的消息不绝于耳,如美洲银行出资 25 亿美元入股中国建设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和淡马锡分别出资 31 亿美元各购得中国银行 10%的股份;高盛集团和安联保险等出资 30 亿元美元购得中国工商银行10%的股份;德意志银行出资 1.1 亿美元入股华夏银行;美国凯雷投资集团等出资 4 亿美元收购太平人寿 25%的股权并有权增持到 49%;施罗德投资管理公司与交通银行合资成立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而且自从 2004 年底外资在基金公司中的持股比例被放宽至 49%后,我国目前合资基金公司数已达 18 家。目前仅从不完全的统计中就有 67 家金融机构已向外资出售股权(见附表)德邦证券有限公司总裁、经济学博士余云辉痛惜地说:在金融业竞卖股权、私募融资的同时,海外上市也成为"超女选秀"般的时尚。发行人比拼的不是发行价格和市盈率,而是贱卖股份所带来的认购倍数,如中国人寿和交通银行。交通银行仅以每股 2.5 港元的价格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在排队海外上市的队伍中,还有中国银行、中国建行、中国工行、民生银行等等。中国金融业向外资贱卖股权宛如一场招商引资的大跃进,谁向外资出售的速度快、出售的比例高,谁就能得到执政的政绩和媒体的掌声。国内金融企业在境外象甩卖温州鞋子一样竞相甩卖金融股权,甚至多家金融机构向同一境外投资者压价竞卖股份,这将会带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