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铜矿找矿方向张慧敏 许延顺 (河北省地矿局石家庄 050081)河北省是铜矿资源贫乏的省份,多年来所探明的铜资源储量很少,不适应全省对铜资源的需求。全省铜矿成矿地质条件是有利的,找矿前景也是乐观的,区内有自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至中生代各纪地层。分布有幔枝构造体系,从轴部岩浆—变质杂岩区、拆离滑脱区、外围上叠构造断陷—火山盆地区三个构造单元均有分布。自中生代以来,因地壳上隆引发深大断裂再次活动,侵入了大量酸偏碱性岩体,这些岩体携带着来自深部的含铜流体,为河北省深部找铜奠定了物质基础。全省铜矿床 18 处,铜矿点 224 处,集中分布于几个时代的高化学丰度值地层中,铜矿床产于中元古界蓟县系的占 40%,古生界占33.3%,变质岩浆占 13.3%,侏罗系火山岩占 6.7%,岩体内占6.7%;铜矿点产于变质岩类的占 58.9%,中元古界占 25%,岩体内占 8.9%,中生界占 5%,古生界占 2.7%。按成因类型划分,铜矿床属接触交代型的占 44%,热液型占 38.8%,斑岩型占 16%;铜矿点中岩浆热液型的占 80.8%,接触交代型占 17.4%,斑岩型占0.6%。省内发育着自太古宙以来长期活动并在中生代再次活动的深大断裂及韧性、脆性变形带,它控制着幔枝构造体系,幔枝构造由轴部岩浆—变质杂岩隆起区、拆离滑脱带、外围上叠构造断陷—火山盆地区三者相互关联的单元组成,幔枝构造形成了大量的次级断裂及封闭条件较好的破碎带和裂隙,为来自深部的含铜流体与围岩中分散的含铜硫化物,在热流的影响下发生转移、聚集,沿合适的构造裂隙、间隙沉淀成矿。矿产(点)的产出位置与线型构造距离关系密切,距 1㎞者占 59%,1~3㎞者占 33%。从延拓特征看,分布在 10~20㎞构造带上的占 31.3%,小于 5㎞占 65%,表明成矿与深部构造密切相关。全省已知控矿岩体多达 338 处,与铜矿床(点)有关的岩体有77 处,这些岩体主要集中于中生代晚期沿岩体或岩体后期断裂复合部位侵入的晚侏罗世大黄峪、高尔沟和早白垩世三道沟等单元。控矿岩体中六种主要岩石化学成分的平均数为:SiO2Al2O3CaOMgONa2O+k2O68.03~72.62%13.67~14.96%1.08~2.31%0.56~1.39%7.86~8.47%均属高硅(SiO270.81%)钙镁较高(CaO1.58% MgO 0.88%)全碱量高(Na2O+k2O 8.19%)的酸性高碱富钾的花岗岩类。这些岩体携带着来自地壳深部的含铜流体,为铜矿的生成提供了主要的物质来源。全省化探、重砂异常因构造单元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