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量化工具的设计构想*高立群 孙慧莉*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 06JA740009)和北京语言大学校级规划项目(项目号: 06GH08)资助,特致谢忱!提要 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客观研究方法和量化工具,导致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外语言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展,并对 COLT 量表、IRF 话语分析模式以及 T-unit 句长分析法等常用的观察工具和分析模式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本文借鉴 COLT 量表的分类系统和操作方式,结合国内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设计了对外汉语课堂观察量表。该量表分观察对象、课堂活动和教师语言三个部分,对每部分的设计和使用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关键词 对外汉语 课堂教学 量化工具一 引言现代课堂教学研究最早是出于教师培训的需要。为深入了解教学过程,把握影响有效教学行为的因素,上世纪 50 年代,许多研究者开始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最早对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的是在 60 年代。一些研究者利用自然教学实验对不同的语言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Scherer&Wertheimer(1964)在科罗拉多大学对传统的语法翻译(grammar-translation)教学法和听说教学法进行了两年的对比研究。后来 Smith(1970)又在中学对这两种教学法行了四年的对比研究。这两项研究的结果都表明,听说法并没有获得比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显然出乎许多研究者的预料,不过由此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课堂教学要远比一般人想象的复杂。由此开始,尤其是进入 80 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致力于对第二语言教学中课堂行为的研究,其研究内容涵盖教学对第二语言学习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学习者的课堂学习行为以及师生的互动。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很早就有学者关注课堂教学(黎天睦、姚道中, 1980;施光亨,1981;佟慧君, 1987;马欣华, 1988;岳维善, 1988;崔永华, 1992;孙德坤, 1992)。近年,有关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的研究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杨惠元, 2004),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戴悉心, 2001;刘若云、林凌, 2004;吕玉兰、张若莹, 2005;白朝霞, 2005;姜丽萍, 2006)。这些研究大多采用概括性的描述,虽有个别研究引入课堂语言样本以说明教学过程的特点, 但在分析上仍以研究者主观经验为依据,缺少客观量化的标准。因此这类研究的主观经验性较强,结论的可重复和可验证性较差。笔者认为,缺乏科学系统的客观观察分析模式和量化工具是导致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