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品牌生命只有 1 .5 年? ——从纺织品出口困境看中国品牌战略的缺失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中国终于初步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中国的服装产业制造能力居世界第一,但依然无法摆脱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低端困境。我们出口一亿件衬衫,才相当于人家卖一辆飞机的价格,却还要不时地遭受反倾销的诉讼。今年由于纺织品的贸易出口受限,一些服装企业拿到的出口配额才仅仅几斤,更少的甚至只有几件。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服装也的一种悲哀。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市场上的服装品牌大约有 10 万多个,在这些众多的服装品牌中,只有一部分已在国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并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而具有世界知名品牌服装的数目目前还是个零。不但如此,我国服装品牌的更换速度也非常快,有业内人士估算,每年我国服装市场上大约有 2000 多个品牌被淘汰。尽管我国的服装业已经在世界上获得了很多第一:加工能力第一,生产能力第一,出口量第一,出口额第一。但我们的服装业在以品牌为代表的市场竞争力上呈现出的却是现在这般模样。这其中的桎梏到底是什么呢?中国的企业如何才能塑造自己的服装个性品牌呢?品牌构建:拿来主义还是自主创建在我国,有的企业找了加工厂,然后自己贴品牌,这样做可以节省厂房、设备和人工等方面的大量成本,将资金用于市场的运作和品牌管理。有的企业直接代理国外的知名品牌,资金主要用于渠道的建设和市场运作,这样是搭上了直通车吗?还有的企业依靠自身强大的生产能力,建立自主品牌。但是,品牌不是简单的有牌子就行,更需要具备优秀的市场运作能力、品牌管理能力和长期的品牌维护。否则一样经受不起市场的考验,有的企业前期主要给别人加工服装,看到别人赚取了大量的利润,自己只是分得微薄的加工费,也建立起自己的品牌,结果由于缺乏市场的操作能力纷纷亏损甚至倒闭。鸿业资讯公司副总裁李子一认为:中国的服装企业在市场运作和品牌经营上相对与国外企业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国货和洋货真正的差距不单单是市场观念、品牌规划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差距,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距离。我们身边的服装企业对品牌的认‘’识与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感知阶段,单单把 能赚钱 看作优势品牌的全部特征,忽略了文化投资。根据鸿业资讯对我国服装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表一):中国有 80%的服装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主要是靠代工赚取微薄的利润。18%左右的服装企业通过代理国外的品牌或者自主经营服装品牌,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