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上市前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VIP免费

上市前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_第1页
1/13
上市前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_第2页
2/13
上市前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_第3页
3/13
上市前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估审评五部 杨焕 2007 年 12 月(一)--国内外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历史与发展摘要:风险评估即患者获益与风险比最大化的管理思路应贯穿于药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任何一个新药的风险评估都涉及到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是指安全性数据库的规模;质量是指临床试验设计、实施、结果分析全过程的质量,在安全性方面具体是指对于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归类、判断、分析总结的质量。本系列文章从技术评价角度,在分析了解国内外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历史与发展的基础上,对上市前安全性数据库的规模大小和如何保证安全性数据库的质量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参考和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最新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理念,其目的是为临床试验的研究者和注册申请人提供参考和建议。 20 世纪是药物蓬勃发展的时期, 随着 30 年代青霉素的开发,各类新药层出不穷,药品作为防治与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药品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以防病治病,促进患者生理机能的恢复,另一方面也可能引起危害人体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同时给社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据评估, 中国每年约有 5000 万人住院, 其中至少 250 万人(20%)是因 ADR 住院, 50 万人是严重的ADR, 每年约死亡 19 万人, 从而增加医药费 40 亿元。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安全性监管,利弊权衡药品风险,对于保障公众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是十分必要的。一、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发展史的重要阶段1.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的形成在新药发展史上,由于当时药物临床前药理学/毒理学研究及临床研究的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和药品监管系统不尽完善,造成临床应用中出现患者中毒,致残,甚至死亡的现象。20 世纪典型的重大药害事件有 30 年代的磺胺酏剂事件和60 年代的沙利度胺(反应停)事件。磺胺酏剂事件引发美国政府对其联邦食品药品法规修订,强调药品上市前必须进行毒理研究,药品生产者必须把安全性资料报告 FDA 进行审批,由此全球开始关注药品安全性问题。反应停事件引发新一轮对药品安全性的关注和研究,许多国家政府为此修订相关注册的法律法规。此后还有异丙肾上腺素喷剂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氨基比林引起粒细胞减少、氯碘羟喹引起急性脊髓视神经病变、己烯雌酚引起下一代少女阴道癌、氯霉素和保泰松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这些事件也说明,即使按法规要求进行了上市前安全性评价,...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上市前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