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成本的最小化doc26(1)VIP免费

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成本的最小化doc26(1)_第1页
1/27
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成本的最小化doc26(1)_第2页
2/27
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成本的最小化doc26(1)_第3页
3/27
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成本的最小化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起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创立于 19 世纪下半叶。二战以前,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基本上采用部分积累、部分现收现付式的全国缴费计划(Weaver1982,转引自 World Bank,1994)。由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和战争期间的财政混乱局面,人们对基金支持的养老金计划产生了怀疑,公共养老金计划日益成为以缴费制、依靠工资税筹资和现收现付等为特点的计划(World Bank,1994)。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收现付式养老保险制度已步入成熟期。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在经过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后,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慢,并且由于生育率的大幅下降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年龄结构日趋老化。建立在现收现付系统上的社会保障支出日益庞大甚至入不敷出,终于产生了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福利危机”。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智利成功地完成了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转向完全基金制的私有化改革,彻底摆脱了社会保障体制对经济的制约作用,使经济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受智利改革成功的鼓舞,世界各国纷纷对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广泛展开对各种类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利弊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对是否转向完全基金制还是转向部分现收现付、部分基金制的混合制仍存在较大分歧。以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Martin Feldstein 为主席的美国国家经济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积极倡导对现收现付为主的现行美国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认为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以完全基金制为特点的私有化改革,既有助于解决社会保障制度的未来赤字问题,又可以提高国民储蓄率,并可促进经济增长。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 Peter A.Diamond 为主席的美国国家社会保险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Social Insurance)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美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无大的财政问题,只需将退休年龄与人均期望寿命指数化并将社会保障信托基金的一部分投资于股票市场即可解决未来的财务问题(李珍,1998)。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在于对影响社会保障体系运转的各因素认识上的差异。支持转向基金制的人认为,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老化将使现收现付制走向崩溃。反对者则认为,人均期望寿命的延长是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重要因素,通过适当提高退休年龄即可部分缓解现收现付制面临的压力.同时将现时的盈余进行投资使其得到增值亦可使现收现付系统得以延续。由于完全基金制高度依赖于未来相当长时期内...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成本的最小化doc26(1)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