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干部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 1500 字 《梁家河》一书是我们正在学习的,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习总书记当知青时的七年岁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年轻人能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毅力,这是今天的我们需要学习的。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 最近我阅读了纪实文学《梁家河》这本书。该书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六十年代末青年习近平在中国陕北一个极为贫困偏远的小山村---梁家河插队落户七年的知青岁月。经过在梁家河七年下乡劳动、生活、学习、思考和实践,培养了他的自信心,确立了他坚定的人生目标,立下了要为民办实事的不变的信念。读完此书,使我对年轻的习近平悠然升起了敬仰之情,对他印象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第一,他酷爱读书。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下乡期间,除了劳动外就是酷爱读书。不论是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砖头一样厚的书他都看。他从北京带来一箱子书,看完了还要与别人交换看。他还到处找书看,听说有一北京知青带来一本德国名著,他不惜跑三十多里路也要把书借来读。他看书如饥似渴,吃饭时看、放羊时看,劳动间隙看,夜晚在窑洞点着煤油灯借着微弱灯光看,他在艰苦岁月中不忘修身,通过读书增长知识吸取营养,从此奠定了人生思想基础。 第二,他不怕吃苦。在陕北农村,生产力落后,没有手套等劳保用品,打坝修田直接用手抓木夯砸土,干一天下来手磨得全是血泡,第二天接着干;打水坠坝,他卷起裤腿光着脚带头第一个跳下刺骨的冰水里干活,一干就是一天,苦活累活他抢着干,从不撒奸,群众赞扬他是个好后生;在下乡期间住的陕北窑洞不仅有虱子、跳蚤、老鼠、蝎子,有时还有蛇出没;用的露天厕所,夏天有蚊蝇,冬天寒风刺骨;陕北土地贫瘠,干旱少雨,生产工具落后,老镢头,木扁担,吃的玉茭面、山药蛋、老酸菜,生活、劳动有多艰苦可想而知。但习近平从没退缩过。 第三,他务实担当。陕北自然环境恶劣,粮食生产不足,第 1 页 共 3 页他当了村支书后首先带领群众打了座水坠坝,修了一块梁家河最平整的土地,从此使粮食产量得到提高。为解决群众照明和烧火做饭问题,他千里迢迢到四川学来沼气技术,回到梁家河建起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为了方便群众生活,他在村里组织村民办起了铁业社,为群众打农具,修农具不出村,还增加了村民收入。他还组织办起了代销店,缝纫社,磨面坊和菜园,还用 XX 县区奖励给他的三轮摩托换了一台手扶拖拉机,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深受群众好评。他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