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游学培训感想—罗凯[精选]一种师者的风范,两座学府的气象——清华·北大游学有感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长久以来,对于老师一直都怀揣有一份美好的想象、一种坚定的向往。在此次清北之前,这种美好的、向往的师者形象,还显得朦胧不可述,然而此次清北行之后,关于为师、关于师者的形象,虽仍不得说,却于心间立下丰碑,将是我自己所想要的追求。20XX年4月18日14时,我们嘉祥教育集团下20名老师,来到我们国家的首都——北京,参加为期一周的清北培训。这是集团组织下一次教师培训的珍贵机会,对我而言更是如此,万万没有想到,刚刚离开大学校园还未满一年的我,又有机会以学生的身份走进大学、走进课堂、走回那段还未尘封的记忆。那座略带民国气息的清华西门,缠绕着历史的气息,充斥着学府的气象,这门就当是此次行程的起点。走入清华校园,周围所见是一张张青春的脸,是这个国家最优秀学生的代表,也是这个国家未来的希望。再走进,校园的街道两旁,撩遮天幕的绿树,洒下斑驳的树影,街道旁潺潺的流水、安静的湖泊,湖边静静盛开的花群,花群后随风飘摆的柳枝,悦人耳目,相信这样的环境定有学子乐于在此山水间勤学。在树荫中骑着单车,两旁飞掠过的影子,让我不觉心跳加速,那种朝气、那种奋斗,在还未开始学习,就已打动我。此次游学活动为期七天,实际学习时间只有短暂的五天,在这五天中,我们将从丰富多彩的公共课程与专题讲座中选择,有人文历史、科学逻辑、艺术表演、技能方法等等。而我根据自身历史教师身份与学科背景,主要选修了人文历史等与学科教学、教育活动相关的课程与讲座。其中,论拖延星人的自我救赎、艺术与科学并重的俄罗斯精英教育体系、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原型批判的中国化、《四书》精读、文化取向的教育社会学研究等课程、讲座我最为喜欢,收获体会也就最大。拖延星人让我了解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艺术与科学第1页共5页并重的精英教育体系让我了解精英教育的可选道路,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与原型批判的中国化让我意识到一个现实教育仍然缺失的点,《四书》精读使我发现心中所幕的师者形象。虽然可能不成系统,但每一堂课、每一次讲座都让我获益匪浅。在本次游学过程中,我主要从教师教育的角度出发去体会和感受每一堂课,然而遗憾的是受限于自身教学教育年限所带来的眼界,我的体会还显得稚嫩和肤浅,现就在这里将本次七天的所得几点思考与大家分享。首先,本次收获中我最为欣喜的是感受到一种师者的风范。可能源自自身性格,也可能是自身专业带来的“属性”,我个人对于“儒”、对于“文”、对于“雅”有一种别样的倾慕和爱好。而在北大《四书》精读这一堂课中,我直观的感受到了一种新时代下儒者、儒师的形象与气质,这就是北大杨立华教授。杨教授仪表端庄,气度祥和,手持一本《四书》合集,侃侃而谈,讲授时除了看书籍页码,未看书上一字,而其所讲内容的庞杂浩瀚,正显示出杨教授作为师者的博学与智慧。拿起书说的是古文,放下书谈的现实生活,在上本堂课前,我完全没有想到一位老师可以将看似干巴巴的古文讲的如此风趣与幽默。知道老师要博学而有内涵的知识底蕴,老师要有风趣而不失严谨的教学语言,老师要有""现在,我知道了一个老师到底博学、内涵、雅致、风趣到什么样的境界,就能够使学生欣然来到你的课堂。讲课中,杨教授提到儒家修身一说,恰巧在来游学之前,我也与学生讲到修身,在日常参加德育活动中,更是将学生“修身”放在工作首位,这或许将是一种启示。古语云。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是一种美感,而我希望自己具备这样的美感。第二,是关于一项德育的思考,一条教育研究可供选择的路。在本次游学中,充满着美丽的巧合,而这项体会尤为如此。在此次游学中巧合听了两个不同的、却又彼此互补的讲座。二者都关于文学,也都关于现代下流行文化,特别是针对学生阶段流行文化。这两个讲座既是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与原型批判第2页共5页的中国化。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北大副教授邵燕君老师主讲。这个讲座所谈的对象正是学生阶层最为热衷的事物之一——网络小说。在讲座开始,邵老师与我们分享她所想看到的当代文学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