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全会心得—宣传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既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坚实的政治保障,又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深入发掘中华民族的精神资源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自觉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大成果,凝聚着深邃的政治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我们党治国理政新追求的完美结合。深入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 继承“和为贵”的思想资源。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和为贵”的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谐。“家和万事兴”、“国和享太平”,就是对“和为贵”这一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的生动诠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和谐”的理念贯穿于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民族、国家、政党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把握中,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综合解决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问题。无论是处理政府与群众、农村与城市、家庭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还是处理效率与公平、民主与法制、政治与经济、发展与稳定、收入与分配的关系,都应当体现和为贵的思想,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 汲取“民为本”的道德资源。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于社会关系的和谐,这就需要有伦理道德的支撑。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之一。这种道德文化的重要基石,用我们今天的道德规范来说,就是“诚信友爱”。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只有培养爱心,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无论“诚信”还是“友第 1 页 共 5 页爱”,其目的都是和谐,就是追求建立协调、统一、友善的社会交往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充分汲取和利用这些优秀的道德资源,巩固和发展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努力形成文明、健康、和谐的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蔚然成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