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自信学生”的转变案例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特别细。班主任工作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要管好一个班不容易,要带出一个好班更不容易。我担任班主任工作 5 年有余,在这 5 年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体会到,要做好班主任工作一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二是要有深厚的爱心,要关爱每一位学生;三是要讲究工作艺术,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下面是我基于以上理念转变"不自信学生”的一个成功案例。案例介绍王某,男,16 岁,是我带的 2011 级 5 班的学生。家庭条件一般,是家里唯一的希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非常高,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随着学业的加深加重,考分却每况愈下,对自己的学习也逐渐的缺乏自信,甚至对某些学科缺乏兴趣,排斥任课老师,上课经常走神,老师提问他,他会把脸转向另一边,不看也不回答。案例分析该生的不自信是只是许多学生中的一个。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其生理、心理正处于迅速发展和急剧变化的阶段。他们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环境,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校,也来自家庭和社会。对这些压力,许多学生深感力不从心,无法适应。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人格障碍,甚至厌学逃学、离家出走,因此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中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影响中学生不自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社会对学生过高的目标与期望,加深了学生的自卑感。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过高目标,使孩子经常受到父母的否定,使孩子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从而缺乏自信。有些父母对孩子期望较高,当孩子一出现问题轻则批评、否定,重则挖苦、讽刺,甚至进行棍棒教育。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孩子必然会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久而久之,更易遭受挫折、失败、缺乏自信。有些家长为激励孩子最常见的方法是将自己的孩子与他人孩子进行比较,正是种种攀比,把孩子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较,比掉的恰恰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调查卷中题目"你的家长是否会经常拿你与他人作比较,强化你的弱点?”,回答"从不”的只占 14.6%,答"偶尔"的占 43.7%,答"经常”的占 41.8%。2、学生学科学习发展不均,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不足,自信心难以树立。学习好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尊敬,老师喜欢,同学人缘也好,在大家面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