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试题精选(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2.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的“”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省”。()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豫州、雍州、、梁州、。()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18.古代的“”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路、路。(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三)天文与历法2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