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共 15 页唐诗三首教案一等奖公开课24 唐诗二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3.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学生反复诵读,联想与想象结合,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2.教师设疑,适当点拨;学生交流探讨,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阅读、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 2 页共 15 页一、新课导入公元 760 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像故意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杜甫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其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 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2.背景资料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次年春,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这种表面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第 3 页共 15 页于是写下了这首诗。3.知识链接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这种体裁形式,有故事、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既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和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4.检查预习(1) 重难字挂罥(judn)坳(do)广厦(shd)庇(bi)突兀(wu)(2) 通假字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