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音乐课戏剧的教案VIP免费

音乐课戏剧的教案_第1页
1/12
音乐课戏剧的教案_第2页
2/12
音乐课戏剧的教案_第3页
3/12
音乐课戏剧的教案【篇一:戏曲进校园教案】蕲春县蕲州镇初级中学“戏曲进校园”活动教案戏曲进校园活动开展时间:1、戏曲兴趣小组活动时间:每周四下午第七课2、其它班级戏曲教学时间:见课程表上音乐课安排3、戏曲教学地点:校音乐教室“蕲声合唱团(戏曲兴趣小组”) 成员名单黄梅戏简介: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名黄梅调,其他名称还有采茶戏、花鼓戏、化谷戏、茶篮戏、二高腔等。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安徽安庆,与湖北黄梅采茶戏有渊源关系。是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其中一支东移到以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用当地语音歌唱,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流布于安徽、江苏、福建、江西、湖北、台湾等省。历史沿革(一):黄梅戏的发展大致经过了 3 个阶段。第 1 阶段,约从清代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初从歌舞发展成“两小戏”和“三小戏”,后又吸收当地流行的一种叫“罗汉桩”的说唱艺术并受青阳腔和弹腔(指徽调)的影响,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这一阶段,积累的剧目,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多表现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断,如《打猪草》、《卖斗箩》等。演唱时,只用打击乐器伴奏,人声帮腔,以载歌载舞为特点,表演着重对自然生活的细致模拟,而无固定程式。这个时期的黄梅戏,基本上还是农村劳动者一种自唱自乐的文艺形式。历史沿革(二):第 2 阶段,从辛亥革命到 1949 年。黄梅戏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1926 年,著名演员丁永泉(旦)和曹增祥(生)、丁和寿(丑)等进入安庆市区,先是分散清唱,影响日渐扩大,后进入固定场所,作营业性演出。到 1931 年,安庆市区已有两家演出黄梅戏的剧场,即新舞台和爱仁戏院。1931 年和 1934 年分别由查振卿、丁永泉等带黄梅戏班到上海,在九亩地一带演出,直到抗日战争开始,才返回安徽。艺术特色(一):唱腔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其曲调健康、朴实、明快、优美,表演形式活泼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也称打彩调,是黄梅戏班社职业化后,因常被演员用来向观众“讨彩”而得名。其曲调欢快、流畅,在花腔小戏中曾广泛使用。主调,又称...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音乐课戏剧的教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