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江村经济》——探究上世纪初中国的乡土经济商学院李国鹏在班主任李政军教授的鼓励下,终于读完了《江村经济》一书,在做了必要的准备后,我决定根据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对这本书的一知半解写下来,80 年前,费孝通教授对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进行了深入的实地研究,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写下了著名的《江村经济》,这一被称为“人类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的巨作。”最初以英文发表,题为《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读书的过程中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不像其他经济学作品,大量数据的堆叠而导致枯燥乏味,相反,他却用朴素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江村风景,是人读来易懂生趣。有人说,《江村经济》是一首舒缓的民谣,让普通人看得懂的经济报告。不是数字,不是数据,不是结论。它展开了一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鸡犬相闻的乡村画卷。费孝通是经济学家中的文人,他有文人的悲悯情怀。书在前言中,一句话点明了全书的主旨,“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通过本书,读者能够看到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费教授以一个村子为研究单位,但显然它所代表的通性不仅仅据显现于这个小村落,透过这个村落的经济现象我们可以找到当时改革的动力和农村经济发展所受到的阻力。我将先以四个部分来简述这本书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第一部分,是序言和调查区域(第一二章);第二部分,是家,财产的继承,亲属关系的扩展,户与村,生活(第三四五六七章)第三部分,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第八九十,十,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章)第四部分是中国的土地问题。简述每一部分是不局限于该部分或按照顺序来写,而是结合全书来写的。第一部分首先,在序言中,作者简单交代了写作的背景,把全书的整体内容贯穿了一遍。在调查区域中说了江村的地理位置,自然和其经济情况,同时解释了选择开弦弓村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先是定义了研究的范围,简单的介绍了地理状况,经济背景,把村庄的布局也说了一番。还有村子里的人口作者用之前的普查表大体说明,包括人口组成和外来人员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