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应用心理学 172 班学号:1708400098 姓名:张也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题目:国内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成因及对策二〇二〇年六月国内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成因及对策1 前言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热点多集中于中小学教师或幼儿园教师,近年来, 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不断增多,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日益受到关注。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指由于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持续付出情感、承受工作压力又不能恰当应对而产生的一种非正常的极端心理反应,具体表现为: 一是生理不适, 出现头痛、 头晕、内分泌紊乱、失眠、疲倦等;二是情感耗竭,这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症状,面对工作压力表现出萎靡不振、易怒、缺乏热情、悲观、无助感强烈;三是去个性化,表现在与人交往时态度消极、麻木不仁, 教学中对学生丧失关爱;四是成就感降低, 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降低,看不到前途,缺乏自我效能感,对教学和科研疲于应付、懈怠消极(孙建梅, 2015)。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实质上是职业倦怠在具体行业领域内的延伸(李悦池,姚小玲,2017),它的形成不是一时的应激反应,而是在较长的时期内因承受的各方压力和挫折过大而反映在情绪上的一种身心俱惫的状态(蔡晓武, 2013)。随着教育改革和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不仅要面对冗杂新颖的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完成越来越繁重的科研任务,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职业倦怠不仅影响高校教师个体的发展,对学生、高校和社会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具体的说,对高校教师个体而言, 长期职业倦怠会使高校教师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对学生而言,职业倦怠往往使教师对工作的投入减少,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消极的情绪和态度也会“传染”给学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对高校和社会而言,职业倦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校教师的职业形象,也不利于高校师资的稳定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傅端香, 2015)。高校教师队伍肩负着为培养未来建设人才的重要使命,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教师个人心理健康,也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事业的发展。2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近年来, 许多研究者针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情况展开了调查,一些研究发现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不高,但已初见端倪。孙建梅(2015)选取新疆乌鲁木齐、喀什、和田、伊犁、石河子等地11 所高校的 630 名专职教师为被试, 采用 MBI-ES ( 教师工作倦怠量表中文修订)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新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