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空中(一)》教学教案一、教学设计思路:浩瀚的星空对学生来说是那么的神秘和好奇,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天文是比较感兴趣的, 也积累了一定的天文知识。 学生平时通过各种途径, 对星座有一定的了解,对每个人属于什么“星座”很感兴趣,但对宇宙中“星座”的含义、“星座”的特征不怎么了解。所以,让学生建立准确的星座概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也是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 本节课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的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和课件演示,让学生客观地去了解和理解星座,建立准确的星座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严谨、追求事实的科学探究态度。通过理解大熊座和小熊座, 从而使学生课后能真正去观测星空,为后面一课的开星空观测交流会作准备。二、教材分析:《 在星空中(一)》这个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六课时的内容,本课学习的重要目标是通过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让学生客观真实地去理解和了解星座建立准确的相关星座的概念。所以在本课的教科书中首先安排了了解星座这个内容, 介绍了星座的由来, 还出示全天春夏星图, 第二部分是建一个“星座 ”模型。第三部分理解星座,根据大熊星座中的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最后组织学生夜间观星。三、学情分析:1、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相关星座的知识星座的划分和平面概念、以及寻找北极星等内容,所以星座的远近,和我们视觉上形成的平面的构图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所没有的,更是学生理解最困难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突破。2、学生对星空、星座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对组成星座的各个星球之间的关系的了解更少,学生一般也不会去注重和思考星座中各个星球之间的立体关系。所以,教学中教师应降低教学难度,以一个星座中各个星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切入口,让学生从自己逐步走向模型,从平面逐步走向立体,从地球逐步走向星空,从而建立起星座的准确概念。3、本课的教学对学生的空间想象水平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空间的想象和理解学生是有较大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借助具体的实物材料、图片、多媒体课件、动画等手段,在学生出现理解上的困难时,即时提供支架协助学生逐步完成概念的建构。四、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1)、 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2)、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利用北斗七星能够找到北极星。2、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