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监测方案(试行)一、定义: 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是指对外科手术后病人发生的手术后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感染情况进行的监测。应包括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二、目的: 通过监测,了解各类手术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术后感染的目的。三、监测内容: 包括监测手术总例数、不同手术医师的不同危险指数的手术例数、手术部位感染例数、手术部位感染专率等。四、监测方法: 宜采取主动监测或专职人员监测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住院监测与出院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包括填写外科手术病人目标性监测登记表、对病人手术危险指数进行评分、 计算手术外科医师感染专率、资料分析反馈等。1、填写外科手术目标性监测登记表。包括病人的基本资料和手术资料:如科室、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ASA分级、手术日期、手术间号、手术名称、手术时间、切口类型、有无植入物、是否内镜术、麻醉方式、是否急诊、手术者等,应详细填写,以便于追踪调查(详见附表1)。 2、手术危险因素评分:不同的外科手术感染的风险不同。影响 SSI 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手术时间、切口污染程度、手术病人基础疾病情况,将这三项危险因素分别评价、赋分,所得的分数相加就是监测手术的危险指数,最低为0,最高为 3,共四个等级(见表 2-2 )。 SSI 感染率只在相同危险指数下进行比较。(1)手术病人基础疾病危险评分(ASA)标准(见表 2-1 )。表 2-1 ASA 评分标准分级分值标准I 级 1 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全身性疾病。如全身情况良好的腹股沟疝。II级2 有轻度或中度的全身疾病。如轻度糖尿病和贫血,新生儿和80 岁以上老年人。III级3 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如重症糖尿病。IV级4 有生命危险的严重全身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V 级 5 病情危急,属紧急抢救手术。如主动脉瘤破裂等。(2)危险因素评分标准(见表2-2 )。表 2-2 危险因素评分标准危险因素评分标准分值手术时间( h) ≤75 百分位数0 >75 百分位数1 切口清洁度清洁、清洁—污染0 污染1 ASA评分I 、II 0 III、IV、V 1 3、主要监测指标 :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等。计算方式如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