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国收入差距问题如何看待我国收入差距问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这既有资源禀赋、市场竞争机制、发展阶段性等合理因素, 也有体制机制不健全、 政策措施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不合理因素, 特别是收入分配中掺杂垄断、寻租、腐败等因素,使问题更加复杂,不仅积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市场运行效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解决收入分配领域问题的紧迫性,遵循增进公平、兼顾效率的原则, 重新审视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影响, 关注行业层面的垄断现象和企业分配机制不合理的问题, 注重教育、 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求,加强政策研究和工作协调, 推进机制改革和制度完善, 抓紧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收入差距现状只要不是对中国有偏见的人, 都会承认中尼系数为 0.445 ,而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中国基尼系数从1980 年的 0.33 扩大到 1988 年的 0.38 ,2003 年已扩大至 0.458 ,有的地区已经达到 0.467 。贫富差距还可以从财产分布方面看:中国人民银行 2006 年 1 月 15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 2005 年 12 月末,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 万亿元,达到141 050 .99 亿元。人均储蓄超过 1 万元。这个数字比1978 年城乡居民储蓄额为 210.6 亿元,人均不到 22 元,强了多少倍,人们不难计算。 问题在于, 这样庞大的居民存款是如何分布的。国家统计局披露,在城市,收入最高的 10%人口拥有全部城市收入的45%,而收入最低的10%人口则只拥有全部社会收入的1.4%。这说明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相当严重。还有专家预言,贫富差距在未来十年将进一步扩大。原因( 一) 历史原因东部地区是我国近现代工业、商业、金融业的发源地。工业资源、金融环境、市场体系及居民素质禀赋都较其他地区完善和成熟。国家长期的政策倾斜、 资金投入, 使得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上的“马太效应”现象凸现。五十多年的发展不但没缩小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距,相反,由于良好的经济资源、配套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政策、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原因,使得东部地区和落后地区在新一轮发展中的经济状况和居民收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