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置区域(一)学习环境概述课室学习环境包括“一个中心、 五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即指规划合理的活动区布置, 五个基本点包括: 材料——要提供丰富的、 能适应孩子不同发展需要的材料;操作——要给孩子提供进行操作、转换、组合等活动的机会;选择——孩子应能自由地选择自己操作的材料与活动;来自孩子的语言——孩子之间能很好地交流;来自成人的支持——老师应支持鼓励孩子的选择与活动。(二)活动区的设置区域的种类: 一般来说,每个班都应设置语言区、益智区(科学区或操作区)、美工区、角色区、 建构区等 5 个基本区域,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在此基础上增设区域,条件不足的幼儿园可根据实际适当整合区域。(三)区域设置的建议1.坚决避免小学化的课室设置;2.投放一定数量的玩具柜用于分隔区域,存放材料。(避免使用两边穿透型柜子)3.区域之间要做到动静分开、相对封闭、界线清晰;4.避免在教室中间留有大块的空间,这将为教师频繁地组织集体活动提供便利,但应该有孩子进行集体活动的地方。5.教室内应保留 1-2 个相对较大的区域,便于有时组织集体活动或分组活动;6.每个区域应由师生共同制定活动规则;7.应根据实际计划好每个区域容纳幼儿的数量,各区域容纳幼儿数量之和应等于或高于全班幼儿总数;8.条件允许,在有的区域内还可设置小区域,如在角色区内可设置娃娃家和超市等;9.在建构区、角色区等较吵闹的区的地面宜铺设软垫,避免干扰。(四)区域设置的关键点:相对封闭减少干扰幼儿自主不断调整(五)区域材料的投放1.大中小班应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分层次 投放材料,如:益智区的拼图,小班可投放 2-6 片的,中班可投放4-10 片,大班可投放 8-20 片的;2.每个区投放材料应尽量考虑多样性、适宜性, 数量至少要能满足10 个幼儿同时操作;3.材料应摆放在显眼的位置,幼儿能比较容易看到,以便于幼儿做出选择;4.应在装材料的篮子和其在玩具柜相应的摆放位置处贴上相同的标签,形成一一对应关系,方便孩子取放。可使用文字、图形或小贴图做标签。也可以参考《指南》第三部分教育环境——班级活动室(六)各区域可提供的材料语言区:书籍类故事类、儿歌童谣类、动植物类、科学类、百科类图书(购买为主,也可自制)等。书写类纸和笔、供书写用的桌子等。听、录类让孩子操作的录音机(最好可接配多个耳机并能给孩子提供自己录音的机会) 、儿歌类、故事类磁带等。卡片类图片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