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新样本这里山不显高、地不见平,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这里名在大都市,实则纯乡村,属于城市边远地区;这里近几年以企联村,以流转促改造,以现代农业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逐渐显山露水、扬名城乡。这就是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设的怡山湾生态农庄———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新样本。一、传统农业养不好现代农民“自古就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但传统农业已经不能养好现代农民了,所以农民才纷纷外出打工求得更好的生活。”胡贤和一脚泥巴站在那儿,一脸忧患地对笔者说“年轻人都去打工了,留下这么多空巢家、空心村、空白田,还有空壳的集体经济,逼着我们‘两胡’联手去改造这里的农业、农村。”胡贤和所说的“两胡”,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是胡涛。胡贤和是武汉市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涛是总经理。“两胡”都是武汉市江夏区法泗镇大路村怡山湾的农民,胡贤和早年靠办猪厂致富,胡涛当兵回乡后当了建筑工人,后来搞房地产生意,赚了一些钱,两人属于村子里先富起来的一批人。致富不忘穷乡亲,两人合计着“强强联手,胡胡合作,改造大路村,共建富裕美好新家园”。大路村过去无大路,尽是些弯弯曲曲的“肠子路”,没有一块平整的大田,生产力水平低下,用农民自己的话形容,是“耕田耙地全靠牛,栽秧割谷全靠手,运进运出全靠肩,有收无收全靠天”。这里过去年亩产粮食不过800斤,年人均纯收入3000多元。在武汉这样的大都市,大路村只能算作贫困村。胡贤和说:“不是这方水土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耕种模式已经落伍。对症下药,就是要用经营企业的理念来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2007年,“两胡联手”组建了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始建设“怡山湾生态农庄”。怡山湾是大路村的一个小村湾,他们以怡山湾作为生态农庄的命名,就是要为家乡人民建设一个快乐和谐的新农村。他们的目标是:以公司连村的体制,将整个大路村和邻近珠琳村、法泗村的部分组纳入企业中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以企业为龙头,村民为主体,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为切入点以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为目标,以股份经营为机制,努力实现大幅度的增产增效。二、土地流转、农业改造、新农村建设三结合实行土地流转、农业改造、新农村建设“三结合”是银河公司发展壮大和建设怡山湾生态农庄的主要做法和根本经验,它的开篇之作是土地流转。采访中,正在鱼塘消毒的本村农民胡向朝说:“银河公司流转我们的土地是600元一亩,我家十几亩土地全转给了他们,一年流转收入9000元,加上国家给的补贴,土地收入就有万把元。我在银河公司打工,月工资1000多元钱,每月8号以前兑现。我的两个孩子在外打工,他们挣的钱他们用。”笔者问土地流转是自愿还是勉强或者还有行政上的强迫,胡向东说:“这样的好事哪个不愿意?”怡山湾以整体规划引导土地流转,以产业调整带动土地流转。银河公司规划将大路村整村的6000亩土地实现流转,采取和大路村委会签协议的方法,按照连片开发的原则,划分了养殖区、种殖区、乡村游乐区、湿地保护区、农村新村区等5个功能区。一期流转了2523亩土地,二期流转也于今年启动。胡涛说:“土地流转要和农业改造相结合,否则,流转的价值不大,广种薄收的搞法不是规模经营的目的,更与现代农业相违背。”银河公司舍得在流转的土地上投入和改造,目前已投入资金3230万元。其中投资680万元平整土地,实现了“田成块、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车能进、货能出”;投资200多万元完善设施配套。添置了旋耕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化设备;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一座20千瓦排灌泵站及排灌管网1万余米等设施;修建了4口蓄水当家塘,蓄水量10万立方米。整个农庄形成了以块为主、“三种两养”的立体生产框架,达到了“旱涝保收、稳定增产”的生产目标。银河公司走出的第三步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构建和谐新村。大路村的民居和村庄过去确实没有看相,“一屋一式样,一门一朝向。你高出半尺,我上前一丈。门前是厕所,后院是废塘。住人还养猪,牛也在里躺。垃圾随处倒到处都是脏”。“两胡”下决心“让农民住得跟城里人一样”。按照整体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