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 年 3 月 25 日通辽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批准)“十一五”时期(2006——2010 年)是我市建设经济强市、民族文化大市的重要历史阶段。“十一五”规划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纲领。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十五”以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全面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国民经济总量翻番,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 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 326.4 亿元,年均增长 17.6%,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优势特色产业正在形成。三次产业比重由 2000 年的 39.5:28.5:32.0 调整到 2005 年的 27.6:34.0:38.4,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能源、玉米发酵及蓖麻化工、食品、建材和医药等优势特色产业支撑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2%,2005 年实现 84.4 亿元; 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稳步提升,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科尔沁沙地在全国五大沙地中首先实现沙化总体逆转,草原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财政收入成倍增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 年财政收入实现 26.4 亿元,比2000 年增长 1.9 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7680 元和 3318 元,年均分别增长 10.6%和 11.4%。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巩固发展。“十五”时期,我市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使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分析我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是科学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一方面,“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正处于人均 GDP 从1000 美元向 3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