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党支部书记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 村党支部书记学习“梁家河” 心 得 体 会 近日来,通过学习《梁家河》我发现这个小小的地方,精神却很“大”,才真正体会到这所“学校”蕴含的初心、求真和苦干,也是第一次深刻理解习总书记所说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真正含义。 一、村党支部书记的三大“关” 通过学习习总书记面对和克服“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时的心理历程。同时,我也就联想到了自己当村党支部书记“闯”过的三大难“关”。 (一)生活“关” 2015 年 2 月习总书记第三次来到梁家河村,在村委会的院子里,习近平深情地说:“今天能回来看一看,心情很激动,看到大家感到很情切。1969 年 1 月,我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当天中午吃的是羊肉,总书记吃了两大碗,说。“离开梁家河后,再也没吃过这么香的羊肉。”。 习近平总书记和当年的“小伙伴”们一起吃饭,有一道菜就是酸菜。梁玉明说:“他可是吃了不少的酸菜和南瓜”。这个启示我干好村上工作,必须过生活“关”,农村条件本来艰苦,加上工作任务繁重,必须协调好生活与家庭的矛盾,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利开展工作。 (二)群众“关” 习总书记说。“梁家河是他这一生魂牵梦绕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他在这里插队和群众建立了身后的感情,吃住在一起,劳动在一起,群众还跑到他住的窑洞听这个城里娃讲北京。村官工作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刚来晁峪的时第 1 页 共 3 页候,我由于不是本村人,工作开展困难,但是“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和你有多亲”。现在,村里没有人不认识我,也没有我不认识的人。 (三)思想“关” 梁家河是习总书记插队生活 7 年的地方,是他挥洒青春汗水、留下青春足迹,度过青春年华的第二故乡。正如他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所言,“15 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 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地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收看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时的电视专访,他说刚去陕北,就是两个字“叛逆”,情绪比较低落,谁说话都不听,也不愿意干活,就想离开。后来思想关过了慢慢就好了。 我当时刚到晁峪也是很迷茫和彷徨,因为是跨村工作,工作难度大,村情不熟悉,也曾想过辞职,后来和本村的干部、群众解接触多了也就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