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从 2006 年到 2010 年的“十一五”时期,是首都抓住本世纪头20 年这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在全市现代化进程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年~2020 年)》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首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本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集中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施政方针和决策意图,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年~2020 年)》的批复。 专栏 1: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规划的功能 发展规划,是政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做的战略谋划和具体部署,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一般认为,发展规划具有显露信息、协调政策和有效配置公共资源等基本功能。从“十一五”开始,国家将中长期发展“计划”改为“规划”,充分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理念、政府职能等方面的重大变革。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一、良好基础2001 年 2 月,北京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全面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1.9%,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5000 美元。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符合首都功能特点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取得长足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达到 67.7%。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25.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年均分别降低 5.4%和 13.3%。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全市研发经费年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