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古货币管理制度的形成及发展VIP免费

古货币管理制度的形成及发展_第1页
1/4
古货币管理制度的形成及发展_第2页
2/4
古货币管理制度的形成及发展一、明代货币的印制与发行明代“宝钞”的情况比较特殊,“宝钞”的发行并不是建立在“钞本”之上的,也就是说是没有发行准备金的,这种方式对于政府而言,意味着没有任何发行成本与发行风险,而所有成本和风险其实都是由老百姓所承担的,这可以说是封建制度下才会出现的货币发行制度。此外,由于不受准备金的限制“,宝钞”的发行量其实是没有限制的,因此导致了此后“宝钞”的大规模贬值,也就是通货膨胀问题。尽管史书上未曾有明确记载“宝钞”的数量具体有多少,但是从“宝钞”发行的时间跨度,工匠数量,以及存放“宝钞”库房的规模来看,当时明代“宝钞”的面值,可能达到了一个天文数字。据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所下诏令来看,宝钞的印制工作从每年的三月份开始,十月份停工。宝钞的印制工作直到宣德三年才完全停止,期间时间跨度五十余载。从当时户部呈报的数据来看,宝钞制造每年耗费的草纸七十多万张,工匠六百余人。到宣德年间工匠数量超过九百余人,这仅仅是停产后剩余工人的数量,可想宝钞制作鼎盛时期的规模。“宝钞”的发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臣民手中兑换一定比例的金银,另一种是通过财政支出。但总的来说,明代“宝钞”采取的是一种无限制发行原则,而具体发行量,一方面取决于朝廷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臣民手中金银货币的实际数量。明代中后期,由于对外贸易日渐发达,巨大的贸易顺差,使得大量的欧洲银币流入中国,因此宝钞的发行更加没有节制。“宝钞”最为主要的用途是用以支付财政支出,明政府通过这种方式,将财政赤字的风险和压力完全转移到臣民的头上,从而对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明代宝钞的主要用途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发放俸禄,根据明朝法律规定,王公、公主等岁供,均以宝钞的方式支付。由于不用实际支出,因此在赏赐上毫无节制。例如洪武年间,亲王的岁贡为25万贯之多,相当于一品官员收入的900倍之多。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再次下令官员的俸禄都以宝钞的形式发行。朱棣即位后,遵循了朱元璋的做法,虽然在俸第1页共4页禄的数量上有所增减,但是确定下了以“宝钞”发放的制度,直到明朝灭亡,也没有更改过。第二,军队的饷银,明代卫所军士的月盐、月米等日常开支都是用宝钞来支付的。到了永乐年间,内外卫所的粮饷也都是用宝钞支付的。由于军队开支巨大,因此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压力很大,发行宝钞,一方面便于运输,另一方面则没有任何成本,因此宝钞滥发,成为在所难免之事。此后,以宝钞作为饷银成为一种定制,虽然在饷银的数量上,有所增减,但是都以宝钞的形式发放。第三,赏赐臣民或是周边国家的君主、使节。朱元璋曾下令,凡事税课赴京的官员,无论远近,皆给钞二十锭作为路费。此后,其成为明朝的一个定制。永乐九年九月,满刺加国王拜里迷苏刺决定回国,明成祖除了赏赐其金银若干之外,又赏赐宝钞四十万贯,与其随行的官员,亦有赏赐宝钞。可以说,明朝的皇帝是最具经济头脑的,赏赐宝钞可以说是一点成本都没有的。明代宝钞的发行方式的另一大特点是单向度的,所谓单向度是指明代政府只管将宝钞发出去,从不管将宝钞回收,也就是说臣民只准用金银来换宝钞,而不可用宝钞来换金银。一方面是因为明政府从一开始就没有准备金,另一方面封建专制政府只考虑自己得利,而不考虑臣民的利益。到了明英宗时期,宝钞的弊端开始全面爆发,由于发行量巨大,因此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宝钞开始严重贬值,其流通也开始出现困难。当时户部尚书黄福曾建议明英宗下令用银换取民间的旧钞,以稳定币值,明英宗再三考虑后,觉得此举对自己大为不利,因此以祖宗旧法为借口,称等待适合的时机,收回旧钞,但是直到明朝灭亡,明朝政府也没有过实际行动。不过,明朝政府还是间接地收回一些宝钞,例如采用征收赋税的方式。明代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的是田赋。根据当时税法的规定,税款结算所采用的货币形式主要是铜钱,但是由于明初铸币时,导致民间铜的数量紧缺,此后明朝改为银本位制,但是银比铜重很多,不便于携带,因此发行宝钞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方便结算。洪武九年朱元璋曾下令,粮税以宝钞的形式征收,但是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古货币管理制度的形成及发展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