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后期农书中的水稻品种分析[摘要]:水稻的品种在朝鲜后期根据播种期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根据其栽培法和栽培地点又可以分为水稻、旱稻和干田稻。干田稻是一个源于中稻的混合的新品种。原始的水稻品种在多样性和数量方面快速地出现出了分化和差异。事实上,在朝鲜后期我们发现了更加大的差异与播种季节有关。新的秧苗移栽技术在朝鲜后期迅速地传播开来。为了控制风险,水稻品种具有抗旱、涝、倒伏和发芽早的特征。然而,当旱灾较严重时,用干田稻替代就是不可避免了。通过从中国引进一种早熟稻,解决了替代品种的弱点。朝鲜后期的水稻品种是一种非常适合当地气候和自然条件的,特别是降雨特点和习惯性干旱。但是现在真正的朝鲜水稻品种不复存在,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抛弃了它们,朝鲜的本地品种被认为不符合他们的要求。实际上,本地水稻品种是最适合于朝鲜自然条件的。如果发展其优点,克服其缺点,朝鲜后期的水稻品种对于农业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在那种意义上,尽管时代不同,但是朝鲜后期的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对于降低生产成本和从事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朝鲜;农书、水稻品种;分析 一、 序论 朝鲜后期农业经济以农业为中心开展起来,水稻种植占据了不小的比重。根据1919 年土地调查工作结果表明,当时水田占据全部农田的 34.2%,比 1432 年的比重(19%)增加了大约 2 倍。[1] 朝鲜后期如此发达的农业生产与水稻生产的扩大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移秧法的普及是朝鲜后期农业生产变化的核心。 为了进一步严密地再检讨朝鲜后期水稻技术发达的原因,首先必须对当时栽培的水稻品种进行严密的考察。因为,要研究朝鲜后期水稻技术,首先要了解朝鲜后期水稻农业中主要栽培的水稻品种是哪些,这些水稻品种又怎样被分化,其所具备的特性又是哪些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我们才能客观地把握好围绕朝鲜后期水稻耕作农业的自然的和社会经济的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维持朝鲜后期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何况,这种探索将有助于我们摆脱所谓的“移秧法普及”的神话,能够更加客观地将朝鲜后期稻作农业的原貌展现出来。基于以上的考虑,本文试图首先从数量上把握 “朝鲜后期水稻品种分化”的现象,再通过朝鲜后期的主要农书具体分析不同水稻品种的不同的栽培方法及其变迁。尤其是对当时的农学家们主张的新优良品种普及论和输入论进行多方面的重点检讨。 关于朝鲜水稻品种的最初的研究早在殖民地时代,由日本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