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朱元思书有感听《与朱元思书》一课有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与朱元思书》;听课;评课[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b)―0058―01 在联片教研活动中,听了我校朱斌林教师上的公开课.犹如身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人漫步其中、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游”感颇多,现将这节课作如下评说。 一、从完成的教学任务及效果看 1.《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的一篇写景小品,朱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是理解主旨、透视文章深层内容、领略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爱慕美好大自然、远离世俗官场、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教师在课堂进行过程中通过朗读,借助多媒体技术多层次、多角度透视文章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通俗,深入浅出,在有限的时间内消化既定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奇异神秀,激发他们对祖国壮丽河山和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与此同时,拓展学生视野,净化学生思想,提高学生认识,培养了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养成知识迁移和拓展的学习习惯,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从实施的步骤和方法看 1.课堂结构设计合理,教学层次井然有序。第一步:对比引入,创设情景。首先,把本篇文言文与其他文言文对比,回顾“文体”,明确文体特征。其次,抽读特征鲜明的句子,加以音频朗读.由此感知文章语言优美和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讨论梳理把握全篇,明确全文中三个自然段的结构关系――总分关系.感知文章的结构美。第二步:通篇理解、把握主题。分层面逐次研讨、赏析、品评,从关键词、关键句到修辞手法、表现方法,深层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感受大自然强烈的生命节奏。第三步:提出问题,巩固提高。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问题再次提出,目的在于巩固提高。第四步:拓展迁移,延伸知识。第 1 页 共 3 页 2.问题的设计新颖独到,具有启发性。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且富有价值的问题:从文章内容看,属山水小品,而从题目看,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有这样以纯景为内容的信吗。由此把学生引人思考的境地,激发情趣,学生发出疑问:有这样既不叙事,也不表达自己情感的文章吗。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这时水到渠成,教师点明: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进入深层感知,积极性高,情趣浓烈。一个好问题的提出,往往会起到提纲挈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