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年县委组织部读《梁家河》有感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的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这几天,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刻学习当代纪实文学——《梁家河》,深刻体会习总书记当年插队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深刻感悟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领导情怀。 当年,习近平等 15 名北京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来到 XX 县区梁家河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村民打坝淤地、发展沼气、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在村里建立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梁家河村历届村“两委”会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建设美丽乡村的艰难历程和巨大变化。习总书记在 2015 年2 月 13 日重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的感人细节更使大家深受感动。 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结合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的岁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立足本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做干部一定要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梁家河村山高坡陡,可耕种的田地较少,而在当年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群众的最大生活来源就是农田,农田稀少就意味着农民吃不饱肚子,养活不了妻儿老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时任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其他知青与梁家河村村民打淤地坝,修筑梯田,打坝大部分都在冬季农闲时节,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他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在他的带领下梁家河村建成了 14 座淤地坝,这么多年一直是梁家河村旱涝保收的聚宝盆。同时,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照明、打铁、穿衣等生产生活问题,习近平同志还带领知青和村民在村里建立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第 1 页 共 13 页习总书记是一个心向群众、为民着想,为民办事的人,他在短暂的 7 年当中用心与群众交往,用生命在劳动,努力改变山村的面貌。 做人、当干部一定要善于贴近群众,懂得感恩。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待了 7 年,这 7 年他与当地群众一起吃玉米团子,住窑洞,睡土炕,打坝挑粪,建沼气,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也许是艰难的生活使他们的心贴的更紧。“1975 年 10 月7 日,我要上清华大学,走的前一天晚上,村上杀了一头羊,家家户户来代表和我话别,并送我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