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反思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从设计到上课再到课后的整理,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一、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有助于课堂教学。这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研读图文史料、观看视频等。活动一“人物访谈”,通过学生角色扮演,了解认识五四运动的基本内容;活动二“看图说话”,通过学生观察三幅历史图片来了解五四运动取得的结果,从而进一步认识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 ;活动三“纪实报道”,通过学生观看中共一大的视频,让学生采取写新闻纪实报道的方式来掌握中共一大召开的基本知识; 活动四中链接上海中共一大的网址,利用现代网络拓展课外知识。整个教学活动学生全员参与,互助合作,集体合作精神增强,通过大胆想象和自我实践,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动口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当然这些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不同学生的学情,不同班级的班情可能会限制达成程度。教学手段始终是要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不能急于出新,使这些手段变成花架子,华而不实。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动生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它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内化的结果。学生作为各具个性的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必然有各自选择、消化、接受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比较长的养成阶段。但平时的教学非常容易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犯“贴标签”“扣帽子”的毛病。这节课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角色教学法是这次主要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属于情境领域教学方法的一种,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模拟角色,二是亲身实践。它以某种任务的完成为主要目标,在课堂上提供角色扮演的机会,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去扮演一个在实际生活中不属于自己的角色,让学生借着自身经历的过程来学习并获得感受。 从课程的一开始,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 20 世纪初记者的身份,由采访巴黎和会开始,使学生身临其境,随之设计了活动一“人物访谈”,引导学生进入记者,北大学生,曹汝霖,上海工商界人物四个角色扮演,去站在一个当事人角度思考问题,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为了进入这些角色,就必须了解这些角色的生活背景,了解这些人物的所言,所为,所思。当然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引导,提醒学生要利用教材进行合理设计,而不能“放任自流”。教材依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将目标的达成如“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