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坛经读后感 坛经读后感 在上课时,老师引用的那两首偈语-----神秀禅师的“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六祖慧能禅师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认为佛性本来清净的那个心也是不能执着的,也是空无自性的,如果真的认为的个实有的佛性、佛心,那就错了,你就得不到、也认识不到真正的佛性和佛心。“本来无一物”——这不是“一切法空”嘛。所以,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境界不一样。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是使六祖慧豁然开悟的一句,也是六祖坛经中的中心句。我觉得最应该搞懂无所住什么。生什么心。所以可以看出,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要把“应无所住”的心生出来,不住于情,不住于爱,不住于有,不住于空。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 “佛曰见性,而自性本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我们的心,本就是澄澈而空灵的,只因有了太多不自知的执着,我们的心为自己所束,心灵被捆绑在了地面,不再轻盈。而我认为,这些执着多源自最常有之情感,喜爱与憎恶,因喜爱而生贪欲,因憎恶而有嗔怒。许不能自性常现,但我们能像神秀所言“时时勤拂拭”,“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妬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让我们 的心灵成为一面明镜,不被污秽侵染,也不为花所羁绊,映照一切,却不染着。 “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让我明白人人都有做佛的德性,人人都可能成佛的真理,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习念费的信念和信心。其中“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尽在自性”。说到这里,我想问,既然佛性人人都俱备,人人都可以成佛,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在受苦,第 1 页 共 14 页不能成佛呢。当我读到:众生之所以未能成佛,“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我的理解就是,世人虽有佛性却不能成佛,长期受苦不能解脱,就是因为“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凡人太贪念遮掩了我们的清静佛性,使佛性无法显现,也无法成佛。 六祖以“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不一,不可以说不二就是一)”的道理来回答了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无上佛法与那些似是而非见解的分水岭,也是修证佛法的一大难关。如果问什么是“见道”、“破参”,对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