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焦点是经济发展速度,对经济发展质量缺乏系统和深入研究,其评价指标体系也不完善。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紧迫性的战略任务,当前迫切需要完善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优劣,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所谓经济发展质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劣程度,即经济内部以及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状态。任何单一指标都无法对经济发展质量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应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充分性、协调性、持续性、创新性、稳定性和分享性出发,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经济发展的有效性经济发展的有效性是指经济发展效率,即经济发展过程中投入与产出关系。效率是一切经济工作的中心,也是经济发展质量的中心,其高低可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优劣。单位投入获得的产出越多,表明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越高。一般来说,生产要素投入数量、配置效率及其组合方式决定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方式。如果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在经济发展中起主要作用,说明经济发展质量较低,经济发展方式为数量型;如果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在经济发展中起主要作用,则经济发展质量较高,经济发展方式为质量型。经济发展的有效性既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集中反映,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投入产出关系,评价经济发展有效性的指标主要有:——劳动生产率。任何经济活动都有劳动消耗,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劳动力投入产出水平的指标,根据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与同期全社会平均从业人数对比来计算,反映社会平均每个劳动者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即劳动者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第1页共12页多少。其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劳动者平均人数。劳动生产率受科技水平、劳动者素质、产业结构、规模效益、政策体制等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综合性,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反之,经济发展质量越低。将劳动生产率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把经济发展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投资产出率。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相应的场所以及与之相关的机器设备等,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活动的起点是从投资开始的。投资产出率是一定时期内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投资产出率=当年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投资产出率反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带来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全面评价投资使用效率的综合指标,可用来说明投资规模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投资产出率越高,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反之,经济发展质量越低。这一指标从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角度出发反映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科技水平和优化投资结构。——贷款产出率。经济活动要有资金(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投入,经济活动主体所需资金除部分自有资金外,一般通过银行贷款来获得,客观反映这部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是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所谓贷款产出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银行贷款余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贷款产出率=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银行贷款年平均余额。贷款产出率反映的是银行贷款所带来的国内生产总值,贷款产出率越高,贷款的使用效益越高,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反之,经济发展质量越低。将贷款产出率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有利于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耕地产出率。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我国是一个耕地相对贫乏的国家,农业发展又离不开耕地。因此,应将耕地产出率作为评价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耕地产出率是农业总产值与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