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真趣需会心—— 《会心集叙》赏析 袁宏道介绍• 袁宏道( 1568-1610 ),字中郎,号石公,湖北公安人。明万历二十年( 1592 )进士,历任吴县令,国子监助教,考功员外郎等职。袁宏道是明末公安派的首领,论文反对复古主义,主张“独抒性灵”,创作上以小品文著称,风格流丽清新,不拘格套,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 “三袁”。 《会心集》叙•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注释:• 会心:领会于心;涉猎:广泛粗略地阅读(这里指广泛欣赏);清:清高;玄虚:虚渺虚无;脱迹尘纷:离开红尘;远:深远;神情:精髓。• 问题:第一节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1 、趣的特点; 2 、对“趣”的误解例析。 •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注释:• 自然:天然本性;赤子:初生的婴儿;品:品级;非笑:讥笑;梏:古代拘犯人双手的刑具,桎梏( gù );• 问题:本节提供了哪些信息?• 1 、本文中心句,即趣的获得原则——得之自然。 2 、三种有趣之人:童子、山林之人和愚不肖之人。 3 、无趣之人的无趣原因分析。 • 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注释:介:孤高正直;高:高洁。• 问题:上节说“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就会“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本节又说“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这是否矛盾?• 不矛盾。“年”、“官”、“品”虽然有碍于“意趣”的获得,但只要能够“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