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浮躁,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先从两个我自己 30 年幼教中遇到的例子开始说起。亲身事例一:幼儿园一个孩子,每日做早操时间,都会在操场上一个固定的地方蹲下来挖洞。一学期下来,一个原本小指头的小洞被他挖的已经可以放下一枚硬币了。他觉得这是他的作品,属于他的领地,并非常爱惜和自豪。亲身事例二:幼儿园一位小朋友,发现一棵树上的一个小洞,每天都去看。终于有一天,,原来那个属于他的小洞中有了一支蜗牛。这位小朋友特别自豪,叫了很多小朋友过来观看这个他发现的小洞,以及入住的新主人。以上两则小事例,是想说明,最好的教育并不是“教”,而是走进孩子的世界,以他们的视角看待事物,用他们的思维去思考。教师是幼儿心声的倾听者。作为教师要以微笑和耐心倾听幼儿的需要、想法、问题和建议,并给予适时、积极的反馈。教师工作重要的活动应该是“倾听”,即全神贯注地关注幼儿,倾听他们的语言,观察他们在各种情景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分析他们的心智发展,找出他们当时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必须把从幼儿那里听到的信息或观察到的具体行为方式记录下来,作为日后教育幼儿的资料。一次用餐时,我告诉孩子:“天气冷,我们要吃的快点,吃热饭热菜有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自从我说过以后,就有许多孩子一吃完饭就拿着空碗对我说:“我吃完了,我吃的是热饭热菜”,尤其是有一位名叫王菲的孩子,早点、午餐、午点吃完都会对我说:“我已经吃完了,我乖的?”我已不记得他问了多少遍了。我照例向他点点头微笑着说:“当然乖啦,”望着她满意离去的背影,我笑了。午点后,他来到我面前:“老师,我吃的好不好?”这次我不仅蹲下来,还摸着他的头对他说:“当然好啦,”这次交流后,他认真的看着我,甚至把身体靠向我,这一切无声的语言在向我泄露了一个秘密:王菲的提问是借口,渴望通过提问与老师交流才是他真正的用意。幸亏我发现了他的秘密,听懂了孩子的无声的语言,猜出了孩子的谜语。以后我更留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了!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伴随着大量的言语谈话,信息交流,其中包含了许多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内容,而这时教师就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去倾听幼儿谈论的热点话题,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分析幼儿的探索需要,从而确立起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如在预设主题“妈妈的工作”活动中,当时,我只是让幼儿事先调查他们妈妈的职业,以便幼儿在交流介绍时丰富知识,在幼儿相互交流介绍时,当任子豪小朋友介绍“我妈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