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心得体会 4 篇 《梁家河》读后感。《梁家河》释读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随着陕西人民出版社《梁家河》的热销,刊印在封面上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几句话成为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热句。5 月 11 日,XX 县区绿都读书会约读《梁家河》的读书活动,让我感受到了总书记艰难岁月里坚持学习的韧劲、肯于吃苦的干劲、求实务实的作风、为民谋福的初心。总书记的人格魅力和为民情怀,在梁家河这个地方锤炼、提升,七年知青岁月里的磨难和对农村艰苦生活的切身感受,坚定了总书记在全国开展脱贫攻坚的决心,他一心为党、为国、为民的崇高情操与境界,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与拥护。 《梁家河》这本书,以《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个章节、34 篇文章讲述了 2015 年 2 月 13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离开了 40 年的梁家河村的事情,折射出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里经受的艰难与磨砺,奋斗与坚守。在《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这一章节,引用了总书记的话语“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岁月虽逝,习近平却依然可以叫出当年伙伴们的小名。习近平与村民们亲切地交谈,了解乡亲们收入靠什么。平时吃些什么。日子过得怎样。能吃上大米吗。常有肉吃吗。......听到乡亲们说“现在光景过好了,平时吃的是白馍、白面,大米和肉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他很欣慰。对于梁家河人来说,他们记忆中的总书记,总是在忙里偷闲地看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那时因为不通电,习近平常常点着煤油灯看书到深夜。煤油灯烟大,为凑近光亮看书,习近平的脸都被熏黑了。第二天早上,吐出的痰也是黑的。他看的书,包括古、今、中、外,文学、哲学、自然科学等等。受他的影响,大家交换着看书,形成了爱读书的氛围。 知青岁月,主要是参加劳动。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这第 1 页 共 5 页一章节,引用了总书记这样的话语“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在这句话后面,作者写到“从十五岁到二十二岁,在这个小村庄里,习近平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并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高强度的劳动,高干家庭出身的习近平却不以为苦,反而认为艰难困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