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苓 (líng) 美国华裔 (yì)女作家 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 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 《存在与虚无》。 生字词积累 杀戮 ( lù ): 杀害 ( 多指大量地 ) 肃穆 ( sù mù ): 严肃安静 荒谬 ( miù ): 极端错误 ; 非常不合情理 盟誓 ( méng ): 发誓 ; 宣誓 憧憬 ( chōng jǐng ): 向往 健忘 : 容易忘事 明赫白 ( hè) 快速阅读全文 , 给课文各部分取上小标题一 . 来到纪念地二 . 看纪念演出三 . 参加座谈会四 . 参观纪念馆 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 萨特的话是很精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回味起来,又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 在正文前的引文中 , 萨特说他在南斯拉夫的记忆是“沉重” “美丽”的 , 为什么呢 ? 引文沉重美丽—7000 多人无辜被残杀— 整个民族的英勇 “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有何表达效果 ? 这里仅仅是写天气吗 ? 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让读者读两个字 , 停顿一下 , 想象一个画面。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一句中,“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全是”强调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和对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你是如何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似乎矛盾的议论的 ?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 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 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 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 世界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在座谈会上 , 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 ?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