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才能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但在不少学校里,我们仍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尽管像容器、接收器一样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全盘接收,可到面临实际应用时,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这种“高分低能型”人才现象清楚告诉我们当今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摆在首位。我在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乘法》一课中进行一些有益地尝试。案例描述一、学前准备。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 1. 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 0)出示:60×50 240×20 师:你是怎么口算的?生 1:先把 0 前面的数相乘。生 2:把 0 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 0 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 0。生 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 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 0。师:生 1,生 3 合起来就是我们口算的方法(板书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 2. 学生尝试笔算并板演。 3. 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 0 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生 1:一样。生 2:都可以先把 0 前面数的相乘。生 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生 4: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 0 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 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 160 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 106 千米。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 生 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3. 生 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4. 生 3:特快列车 3 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 5. 学生思维活跃,学生踊跃举手,出现课堂的高潮。 6. 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 (1) 出示问题:它们 30 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生 1:包含 2 个问题;生 2:因为它有“各”字)板书子问题:特快列车 30 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车 30 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3)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生:第一道算式因数末尾有 0,第二道算式因数中间有 0,板书因数中间有 0) (4)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分组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齐”。(见图 1)针对第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