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图书室管理经验与方法(一) 宗旨和原则有一位文学家说过:“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室管理者的最高目标,就是要把图书室变成孩子心目中的天堂。专项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图书馆的印象一般是这样的:1.图书馆、阅览室开放时间太短,时间安排不合适;2.馆内新书、好书太少;3.图书管理员态度不好,不能指导我们的阅读;4.图书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不力,应定期向学生介绍新书、好书;5.图书馆里的硬件设施不好……实际上,即使是特别富有、设施特别奢华的学校图书馆也常常给孩子们留下上述前 4 种印象——这却是新公民学校的图书室有可能真正改变的。制度的严谨、手续的严格(比如我们的国家图书馆吧)显然更有利于管理,但同时也给读者造成了诸多的不便,令人望门兴叹。这肯定不是孩子们的图书室的出发点。虽然在公示的《图书室管理制度》中态度需要严谨,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请尽可能弹性一些、人性化一些。在规则基本上被孩子们尊重的前提下,尽可能让他们自由和方便一些。另外,图书室的管理与活动被视为全校性阅读实验课题的核心部分,因此,所有课题组的教师都需要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二) 目标图书室的管理与活动有三个阶段(或者说三个层次)的目标:1、实现图书室最基本的可借阅功能——这要求图书室建立可持续性的基本规范机制。2、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的借阅能力,并养成经常借阅的习惯——这主要是通过每周四阅读活动中的借阅课来形成并强化;3、积极主动地、有计划地、甚至颇具个性化色彩地向孩子们推荐书,有效地推动他们拓展阅读的纵深,逐步培养通过阅读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这要求图书室的管理与活动具有相当专业化的能力,而且管理者与参与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亲和力。(三) 借阅规范之图书篇1、图书的来源、种类和对策在概念上,我们需要把整个学校看作一个完整的图书室,从专人管理的图书室延伸到学生的教室和教师的办公室。目前新公民学校图书主要有三方面的来源:机构捐助、个人捐助和购置。从实际状况看,捐助的图书虽然有一定数量,适合推荐和开展阅读活动的很少,不到总量的 10%。个人捐助的图书相对好一些,但多为旧书或过刊,不宜馆藏管理。从是否适合阅读活动和是否便于馆藏管理的角度,可以把书分成这样三类:A 适合阅读活动,也便于馆藏管理的;B 适合孩子(或教师)阅读,但不便于馆藏管理的;C 不适合阅读活动,也不必要馆藏管理的。建议在图书室只陈列 A 类书,并建立电子档案...